沈阳第一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1.古琴雅韵 梅庵传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实践团第一站,8月1日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大闲古琴·沈阳古琴协会。首先采访了梅庵琴派第五代传承人李旭老师,倾听她讲述自已与古琴的传承故事。传承人那饱含深情的叙述,让成员们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传承人们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坚守与付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旭老师 张艺菲摄
图为李旭老师演奏古琴 崔海明摄
随后,李旭老师为团队成员演奏古琴,技艺精湛,手法娴熟,琴声动人心弦,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演奏结束后,实践成员在李旭老师的指导下也亲自体验梅庵琴派独特的演奏技巧。在亲身体验中,大家对古琴这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图为李旭老师指导实践成员 崔海明摄
图为实践成员与李旭老师合影
2.成语之印 继往开来
实践团第二站,“非遗之光”实践团成员来到中国成语印博物馆。该馆中收藏了总重约6吨、数量达9000枚的石刻成语印章,而这些成语印章全部出自杨桂臣之手。成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博物馆,各式各样且数量繁多的成语印让成员们都深深被这项技艺折服。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成语印博物馆 崔海明摄
参观以后,实践成员采访了成语印的非遗传承人杨桂臣。在杨桂臣老师的话语中,实践成员得知杨桂臣老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完善了这项技术,可谓是坚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采访之后“成语印一定可以走出沈阳”这句话也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图为杨桂臣老师接受采访 周帅霖摄
除了在采访中了解成语印的文化,实践成员也积极体验感受其中乐趣。
图为老师指导实践成员 崔海明摄
图为实践成员体验成语印 崔海明摄
图为实践成员与杨桂臣老师合影
3.纸上传情 笔上生花
实践团第三站,8月2日,“非遗之光”实践成员们见到了板笔书画非遗传承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水墨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宋昀高老师。宋老师为人和善,擅长把各国的文字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欢。
图为团队成员与宋昀高老师合影
宋昀高老师为团队成员耐心讲解板笔书画的作画技巧,并现场以“非遗之光”为题作画,向成员们展示作画过程。宋老师技艺娴熟,不过十分钟就完成了这副板笔书画,随后老师将这副书画赠与团队成员。成员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图为宋昀高老师讲解板笔书画的独特技巧 崔海明摄
图为宋昀高老师将字画赠与团队成员 王雪琪摄
4.寻宝辽瓷 古韵悠长
实践团第四站,实践成员们又来到了辽宁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了解学习辽瓷文化。跟随老师的脚步,实践成员们从室外参观到室内。室外景观布置非常有讲究,都严格遵循辽代的风俗传统。
图为实践成员在龙呈产业园前合影
来到了室内,实践成员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述辽代的文化,辽瓷的特色,辽瓷的烧制过程。在老师的话语中,成员们了解到辽瓷现在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衍生出非常精美特色的文创,极具收藏价值。
图为创意园老师带领成员参观 崔海明摄
辽文化是中国北方文化源头,辽瓷是辽文化载体,距今已有1100多年,是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北方人的骄傲。
5.非遗体验 文脉传承
实践团第五站,实践成员们在探寻四种非遗文化后,决定动手体验更多非遗项目,学习非遗文化,感受非遗乐趣,发扬非遗精神。于是8月8日“非遗之光“成员们再次前往正禹非遗馆,体验制作非遗作品。
图为成员们在正禹非遗馆合影
在非遗馆老师的耐心教学与指导下,成员们很快掌握了非遗制作相关知识与制作要领。在“沉浸式”体验中纷纷制作出了艾草锤、脸谱、竹编画、古法造纸。
图为老师为成员们讲解脸谱
图为老师为成员指导艾草锤制作方法 崔海明摄
图为成员非遗作品展示
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个人都沉浸在动手的乐趣中,不仅感受到传统手作技艺的魅力,也了解到手工艺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除此,实践成员们也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宣传方式弘扬非遗文化、发扬非遗精神、传承民族精神。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感受到浓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也将更好的助力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