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齐鸣

来源:作者:时间:2024-01-12 15:36:17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齐鸣

\

\

\

\

\

\

\

\

\

\

\

  1960年1月生于沈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素描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分配在沈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95年调入鲁迅美术学院师范系任教 。

  1995年至1999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9年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辽宁省美协理事、青年美协副主席。

  2005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教授。

  2007年任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2009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主任,中国工笔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1980年全国青年美展、1985年全国青年美展(获鼓励奖)、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1991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铜奖)、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获铜奖)、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199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美展(获铜奖)、1997年“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1998年全国第四届工笔画大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辽宁省美展金奖、2005年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2005年齐鸣写生展、2005年首届全国青年工笔肖像艺术展等、2006年全国高等院校工笔画名家邀请展、2007年形象对话——油画、工笔画、水墨画肖像艺术展、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2009年民生·生民中国水墨人物画邀请展、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小幅工笔画作品展。

\

\

\

\

\

《为鲁迅小说构思插图的蒋兆和生》    136x68cm

\

《基诺族铁匠》    136cmx68cm

  朴素,是一种力量——读齐鸣的工笔人物画

  韩朝

  认识齐鸣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名字却在很多年前就有耳闻,知道他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画工笔。2005年他调到了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我们成了邻居。

\

《习作之二》    68cmx48cm

  齐鸣的作品,以描画普通人情态为主,在看似朴素和平淡的情态中常蕴涵一种苦涩感,在不经意的细微处常常设置深思。与传统工笔画尚柔美、流畅、飘逸的审美意趣不同,他尚力、尚厚、尚平实。画家着力寻求能够真实表现普通人性情、状态的方式,让语言最大限度地贴近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通过写生,形象的鲜活性与感受的真切感顿然显现。由此,我看到了工笔画艺术的厚度、力量感和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可以说,齐鸣作品在工笔画界独树一帜。

\

《乡间画家赵望云》    125cmx87cm

  回首20世纪的中国画,在很多画家的思域与探索中,中西融合无疑是中国画发展的一种现实甚或主要议题,当代工笔画就是在此背景下得以成长并结出硕果。与西方的结合,主要是素描表现元素的介入,它不像水墨,在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如写实与写意、笔墨与造型、文饰与自然以及审美取向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层层矛盾,传统工笔画的勾染方式与素描的丰富层次变化所具有的同构性为中西融合提供了契机,素描之明暗关系能够被有机地转化为结构关系,并被弱化而纳入到中国画的表现体系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力。

\

《基诺青年》    纸本    144cmx81cm

  对西方素描的吸纳、改造乃至融会,是工笔画在近几十年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成果显然。但其中存在的危险,却使很多人陷入了极匠气或乏于中国画气息的境地,颇类似于当年的郎士宁,“虽工亦匠”(邹一桂《小山画谱》)。那种结合方式实在是笨拙且外在。善于在险处化解矛盾,才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并由此生出新的品种。当然,“新的品种”的种子在明代曾波臣那里已经存在,《明人画像》便是极好的范本。齐鸣的工笔画颇有明人造像的遗风,但他在现代美术教育背景下的那些作品,自有他的独特。之所以强调《明人画像》的作用,于作者和观者来说,一是文脉传承之有序;二是中国人做事历来要先正名。

\

《行走》 纸本   136x68cm

  齐鸣的画,有一种朴素的力量。朴素寓于厚度,厚度寓于感受的真切与表达的自我。或者说,他对人物的刻画服从他的直接感受,从感受出发寻求表现的可能性。他不像很多画家从程式入手,程式先行于感受,已见或成见的先期介入会遮蔽直觉体验和技法的进一步探求,终使自我迷失于传统的迷阵中。他在画中,不凸现线条和渲染的“独立”审美性,完全把它们放置于手段的层面来处理,让技巧退隐到“不见”的隐在状态——如此“不逞才”的方式却使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物神、色、情、态的解读上。需要说明的是,齐鸣对技法并非不关注,相反地,画家意在用“自己”的技法破解“常规”技法在表达上的无力感,以真切打破矫饰、空泛和某种概念,以朴素赢得力量。比如,他独特的“砌染法”,增加了线与形的厚度;他让形象退后而非向前,融结而非突兀,让技能退隐到人物的里面,使人物成为真正的主角。表现主体与技巧契合得不露痕迹,强化了主题。另一方面,他给予人物细节的真实性以极大关注,却不以此为目的,而是借此增大画面的可读性和可观性,人物活的性情展现出来,同时于个体的人物中反映出人性普遍意义之存在。

\

《桑堪比迈赶摆的日子》    纸本    180x180cm

  《待业者》、《晚秋》、《寿》等作品,造型、空间都是非常讲究,齐鸣并不以勾染的精微为能事,而是以近乎“粗糙”的用笔或肌理增加厚度感,以松动求精微,以整体求丰富,以虚融求朴厚,以实在求清新。他的画面,墨色变化不多,灰色和沉稳的色彩常常是主调,其中的变化也被精简到统一和近似的状态,可谓惜色如金。相对于很多工笔画家,他寻求自然随意的形式意味,不以工笔画的固有概念约束自己,亦工亦写,不断挖掘画面本身的张力。画家借助扎实的素描根基渐次与工笔画融合为一。这个过程,是传统手法与新的表现元素趋于化合圆融的过程,其结果,仍以保留中国画的审美特性为旨归。

\

《远方》    纸本    68x45cm

  艺术的可贵处,在于真实的艺术感受,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写实也罢,写意也罢,方法在体验与实践中诞生,艺术也因有感思和有方法而获新生。《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个道理,随着阅历的递增而日见切实。我想,隽永悠长的艺术,必然负载着朴素的本色。齐鸣的工笔画,得此三昧。

  2007年初春于清华美院

\

\

沈阳新闻网

上一篇:平安御享财富养老:灵活缴费与领取,满足您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标签